17岁的全红婵身高已接近1.6米,体重增至48公斤。
对普通人而言,这是再正常不过的成长;
但对一个顶尖跳水运动员来说,每一厘米的身高增长,
都可能成为技术稳定性的"隐形对手"。
"长高1厘米,难度增加10%"——天才少女的生理挑战
跳水被称为"一秒钟的艺术",
而10米台项目更是对运动员身体控制的极致考验。
翻腾、转体、入水,所有动作要在1.7秒内完成,
水花压得越小,得分越高。
但青春期带来的身高、体重变化,
直接影响运动员的旋转速度、空中姿态和入水精度。
中国跳水队科研组曾做过测算:
女运动员身高每增加1厘米,
完成相同动作的翻腾速度会降低约3%-5%,
这意味着必须调整起跳力度和转体节奏。
这也是为什么不少女子跳台选手的黄金期集中在14-16岁,
如伏明霞、任茜等奥运冠军,都曾在发育期面临成绩波动。
全红婵的"水花消失术"曾让世界惊叹,
但如今她的身体正在经历自然生长。
2023年杭州亚运会,她还能跳出多个满分动作;
2024年多哈世锦赛,
207C(向后翻腾三周半抱膝)出现小失误;
而本次世界杯,她的入水控制明显不如巅峰期精准。
这些细微变化,正是身体调整期的正常反应。
陈若琳的"解题思路":技术调整+心理建设
作为全红婵的主管教练,陈若琳对弟子的状态并不焦虑:
"每个运动员都会经历这个阶段,关键是如何科学应对。"
她比谁都清楚发育关的残酷
——自己也曾因身高增长从跳台转战跳板,
最终在伦敦奥运会卫冕。
目前,教练组为全红婵制定的策略包括:
1. 动作微调:优化起跳角度,适应新的身高和重心;
2. 力量强化:
增加核心和下肢训练,弥补体重增加对弹跳的影响;
3. 心理缓冲:避免因短期成绩波动自我怀疑。
"全红婵的天赋和自律是顶级的,"
陈若琳说,"她甚至会在梦里做动作复盘。"
这种近乎偏执的专注,或许是突破瓶颈的关键。
"天才少女"的下一站:巴黎奥运会,还是转型跳板?
2025年跳水世界杯是巴黎奥运前的关键练兵,
全红婵的银牌虽不如预期,但并非坏事。
中国跳水队领队周继红曾直言:
"过早的完美反而危险,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。"
放眼国际,发育关后焕发第二春的案例不少:
- 陈若琳:18岁身高突破1.6米,转战跳板再夺奥运金牌;
- 澳大利亚名将伍丽群:
20岁后技术重塑,连续三届奥运站上领奖台。
对全红婵而言,巴黎奥运会或许是她跳台生涯的终极考验。
若能克服身体变化卫冕,她将创造历史;
即便最终转型跳板,以她的天赋和教练团队的支持,
依然可能开启新的传奇。
结语:成长的代价,也是蜕变的开始
当媒体反复追问"全红婵还能不能跳满分"时,
或许我们该换个角度思考:体育竞技的魅力,
从来不是永远完美的神话,而是人类不断挑战自我的过程。
1.6米的全红婵,正在学习与新的身体对话。
她的"水花"或许暂时变大了,
但那份对跳水的热爱和执着,依然清澈见底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